步兵榴弹炮是一款伴随步兵作战的轻便火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使用过多种步兵炮。对于严重缺乏重武器的中国军队来说,步兵炮无疑是一款杀敌利器,能够给步兵提供有限的火力支援。
由于射程近威力小,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场使用步兵炮不多,但是在亚洲战场,中日双方都曾大规模使用过步兵炮。日本投降后,人民军队开始利用缴获的日军火炮组建炮兵部队,其中步兵炮占了很大比例,并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过巨大贡献。抗美援朝战争时,我军装备的步兵炮也来到朝鲜战场,虽然威力远不如美军的大口径榴弹炮,但是仍给美军以重大杀伤,保障了战役战斗的胜利。
济南战役时我军炮兵部队使用日式92步兵炮攻城
本文是个技术贴,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军队曾经使用过的各种步兵炮,致敬先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堑壕战,双方的士兵在各自的堑壕中严密防守,并试图攻破敌方的战线。为了摧毁对方的机枪阵地和炮兵观察所,催生出一种轻便的步兵炮——它要求足够轻便,可以由一匹驮马拖曳或驮载进入战场;并且易于拆解组装,可以由几个士兵携带进入一线阵地;同时它需要有相当的性能和一定的口径,具备一定的威力。
最早的两款步兵炮是奥匈帝国的M1915型和法国的M1916型37毫米步兵炮,一经推出广受好评,很快各国跟进研发出多种步兵炮。战争后期,坦克诞生,步兵炮的任务除了打碉堡外,又增加了打坦克。
一战后,随着坦克技术的进步,坦克装甲越来越厚。为了兼顾摧毁土木砖石结构的碉堡和击穿坦克装甲这两项指标,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兵工厂研发出很多产品,其主要思路是为步兵炮配备两种炮管,短而粗的火炮用于反步兵,细而长的火炮用于射击远距离的装甲目标。由于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用于反装甲的细而长的火炮在列强中得以继续发展,这就是常说的战防炮,口径也越来越大,最著名的莫过于德国的88毫米炮,而反步兵炮的功能由于更多大口径火炮和装甲车辆的列装相应弱化。
中国贫穷落后,道路条件差,而日本又处心积虑的妄图侵略中国,且日本资源匮乏,技术落后欧美,日军的武器装备也主要是为了侵略中国而准备。因而,在相对落后的中国战场,步兵炮成为了一种主要火炮。日军使用的是主要是自制的步兵炮,而国民党由于买办当道,不重视军工生产,装备万国牌,因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步兵炮产品都进入了中国。
仿日本大正11年式37毫米步兵炮
日俄战争时期,给日军步兵造成较大伤亡的除了俄军的马克沁重机枪,还有一款俄军的山炮M1904。沙俄在1904年研制的76毫米山炮也称为M1904 3英寸速射山炮,该款火炮结构低矮,战斗重量330千克,炮管俯仰角度在-10°~25°,水平射界很窄,只有左右各3°。它发射破片弹和榴弹,炮口初速度290米/秒,最大射程约4200米,射速约每分钟6发。
1904年2月,日俄战争打响,俄军总共下了294门火炮订单,预计用来装备32个炮兵连,每个连下辖8门火炮。由于沙俄很快落败,因而只有部分M1904交付部队。1908年该炮做了一次技术升级,加了个炮盾,改进了弹药,使得炮口初速提高到381米/秒,并增加了穿甲弹、燃烧弹、烟雾弹。成为一战时期俄军使用的一型主要火炮。
M1904是作为山炮设计的,其实它的总体表现跟后来的步兵炮很接近。与日军使用的31式山炮相比,M1904要更先进一些。但是山炮最大的问题是无法拆解运输,时时刻刻都要马匹牵引行军,对山地部队不太友好,太费马了。
一战结束后,日本从法国购买了M1916型37毫米步兵炮生产许可证,然后经过消化吸收加以改进,于1922年推出日本国产版的37毫米步兵炮,这一年是日本大正11年,因而称为大正11年式步兵炮。
1925年,沈阳兵工厂仿制大正11年式步兵炮成功,命名为辽14年式37毫米平射炮,共生产370门;1929年,汉阳兵工厂也山寨成功日本37毫米步兵炮,生产约200门。总体性能上,汉阳厂生产的步兵炮质量不如沈阳厂的,这是中国军队装备的第一款步兵炮。
该款火炮的主要问题在于口径较小,因而装药少,威力小。而且有效射程太近,不能曲射,只能直射,压制摧毁重机枪阵地需要推进到重机枪有效射程以内,只能与重机枪面对面硬刚。由于炮口初速低,反装甲能力弱,正面难以击穿日本自己的小豆坦克,更别提欧美列强的坦克了。
与欧洲那些大型兵工厂将长短两个炮管安装在同一门步兵炮上的思路不同,日本随后分别开发了94式37毫米战防炮和92式70毫米步兵炮。随着这两款炮的列装,大正11年式步兵炮退到二线部队。
日本九二式步兵炮
早在日俄战争时,日本就尝过俄军的简易迫击炮的厉害。一战时期的堑壕战,能够通过吊射杀伤躲在堑壕内的敌军的迫击炮成为众多国家关注的对象。但是日本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国家,日本认为传统迫击炮射程近、精度差,如果要摧毁一些目标需要浪费太多炮弹,正因为这一点,在欧洲各国加大对迫击炮研发的时候,日本走了另一条路:一是研发了步兵便携式的曲射榴弹发射器掷弹筒,以对应迫击炮;二是结合了迫击炮的特点,研发了一款精度更好,便于步兵偕行的轻便山炮,即九二式步兵炮。
日本从1928年11月开始研制九二步兵炮,命名自然是日本那一套方法,即神武天皇2592年,遂取名九二式步兵炮。1930年3月完成样炮试制,1932年7月设计定型,大阪陆军兵工厂和名古屋陆军兵工厂共制造3000多门,属于日本生产比较多的火炮。
九二步兵炮可以说完全体现了日本为侵华战争做的准备。研发之初日本就考虑当时中国并没有良好的道路条件,所以步兵炮一定要轻,方便机动;其次要能在地形条件不好的山区提供火力支援;最后结构要简单,不但方便战时生产,也要便于维修。围绕这些很有针对性的特点研发的九二步兵炮虽然性能平平,却格外适合亚洲战场,得以在中国战场上逞凶。
九二式步兵炮,口径70毫米,倍径8.79倍,全重212公斤,全高(带炮盾)620毫米,全长2745毫米,垂直射界-10°~+75°(也有说可以达到80°的),水平射界4°~5°,最远射程2788米,最近射程100米,炮口初速198米每秒,炮弹重量:3.79公斤(内置590克TNT)。
九二步兵炮具有如下优点:
1、轻便
70毫米口径的步兵炮放在欧洲起码要400公斤以上,而九二步兵炮仅200公斤出头,因此,在运输上的要求很低,没有车辆的情况下,可以靠一匹驮马即可拖曳,也可拆成三部分,用三匹马驮载,也可以拆成零件状态由十人搬运,最重的炮管为46公斤。
日军将92步兵炮拆解后搬运过河
可以说九二步兵炮对战区的道路状况要求几乎降到了最低点,步兵到哪儿这门炮就能到哪儿,是一门真正可以无条件伴随陆军步兵大队作战的支援火炮。
2、易于隐蔽
炮高62厘米,如果去掉炮盾仅50厘米高,几乎与重机枪差不多高,在野战环境下隐藏后发射很难被发现。因而被称为”鬼炮“,也有称其为小钢炮。
美军缴获了92步兵炮并使用,这也是美军少有使用日军的武器
3、多用途,火力强
九二式步兵炮能对一切目标进行攻击,平射时如加农炮,曲射时如榴弹炮,大仰角射击时还能充当迫击炮,实用性很强。既能平射摧毁一些掩体工事和轻装甲目标,也可以大仰角充当迫击炮攻击战壕或者掩体后面的目标。
英军缴获的92步兵炮
九二步兵炮另一大优势是它的炮弹。因为九二步炮的炮口初速较低、膛压也并不高,弹头壳体可以造的稍薄一点以容纳更多的炸药,3.79公斤的炮弹装药590克,杀伤半径为22米,其威力对标81毫米(中国是82毫米)迫击炮和75毫米山炮,这也是九二步炮的炮弹威力大的原因。
由于九二步兵炮所用92式高爆榴弹是半固定分装式炮弹,因此射速比较慢,每分钟大约10-12发。弹药是五发一箱,一匹驮马可以驮运四箱。一般情况,日军一个步兵大队有一个炮小队,两个炮分队各装备一门九二步兵炮,并携行20发炮弹。另有20人的弹药分队携行144发炮弹。
日本九四式战车与九二步兵炮使用的是同款炮弹
该炮炮口初速低,穿甲威力弱。后来日本研发了空心破甲弹,据说可以500米的距离上击穿90毫米30度装甲,基本上可以对付盟军中型、轻型坦克。
诺门坎战役苏军缴获的九二步兵炮
九二步兵炮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与中国的82毫米迫击炮和美军的81毫米迫击炮相比,炮弹威力差不多,但是重量更重,射速低于迫击炮,小于81毫米迫击炮的3000米射程。数量方面差距更大,美军一个营装备6门81毫米迫击炮,更别提107毫米重迫击炮,以及连一级配备的无后座力炮。日军火力处于被碾压状态。
美制M1型81毫米迫击炮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尤其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曾缴获了许多日本九二步兵炮,但是由于缺乏炮弹和炮兵人才,往往打完炮弹后就予以拆解掩埋,抗日军民更喜欢用的还是迫击炮和掷弹筒。
下图是晋察冀一分区雁宿崖战斗缴获的日军山炮和九二步兵炮,但在随后进行的黄土岭战斗中却未见有使用记录,立功的是迫击炮。而一分区的炮兵连,从第二张图中可看到除了一门野炮,其余均为迫击炮。
抗战胜利后,我军缴获了许多日本九二步兵炮,以日本的四一式山炮和九二式步兵炮为基础组建了我军真正意义上的炮兵部队。
解放战争后期,75毫米以上的野炮、榴弹炮被集中到特种兵纵队,我军的纵队、旅一级身管火炮主要是山炮和步兵炮。抗美援朝战争时,志愿军一般每个团有一个迫击炮、步兵炮连,装备3--4门九二步兵炮,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苏式武器的陆续装备和国内军工的大力生产,九二步兵炮逐渐被迫击炮取代。
德国莱茵金属(Rheinmetall)荷兰产哈以哈HIH 75毫米步兵炮
一战德国战败后,德国的军工企业被禁止研发和销售新型武器装备,于是,莱茵金属公司决定走曲线救国道路,通过控股建立了自己的马甲公司——瑞士苏罗通公司和荷兰HIH--Siderius公司,通过他们继续进行火炮研发和销售。
二十年代初,荷兰的子公司研发出多款双口径步兵炮,比较有代表性的是65/37毫米、70/47毫米、75/47毫米步兵炮。设计特点是双口径火炮共用一个炮架和炮膛,但是炮管可以更换。其中前两款采用的是箱式炮架,射击范围狭窄,而中国进口的是较先进的采用开脚炮架的75/47毫米步兵炮,使得水平射界大增。但是只进口了75毫米炮管,未进口47毫米炮。
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操作HIH步兵炮
这款火炮由德国莱茵金属设计研发,荷兰Siderius 公司生产,由Holland Industry & Trading Company(荷兰工业及贸易公司)出口给中国,被称为M30型哈以哈(HIH)75毫米步兵炮。
该炮作战重量367公斤,炮口初速230米/秒,炮弹4.5公斤,射程3700米。机动时,可以一匹骡马进行拖曳,还可以分解为四部分,由骡马进行驮运,四部分最重的部分为112千克,最轻的部分为90千克。该炮也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八部分,由人力背运,但是最重部件超过55.5公斤。
对比一下日本的九二步兵炮,该炮无论总重还是分解后由骡马驮运或人力背运都显得过重。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张治中率第五军增援淞沪。当时日本的九二步兵炮还未设计定型,日军仍然装备的是老式大正11年式步兵炮。由于火炮性能上的差距,日军步兵炮经常被中国军队的步兵炮压制,由此也刺激了日本加快了九二步兵炮的研制进度。
希特勒上台后,要求在国外投资的德国企业回国建立工厂,1933年克虏伯公司响应号召出售了瑞典博福斯公司股份,1934年莱茵金属公司出售了HIH--Siderius公司的股票,回德国建立兵工厂。没有了莱茵金属的支持,荷兰这家公司后来就倒闭了。因此,由于缺乏炮弹,国民党花重金买来的哈以哈步兵炮就成了鸡肋,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已基本难见踪影。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Rheinmetall)leIG18型75毫米步兵炮
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术上得到的一个教训是步兵营必须时时刻刻能够获得直接的炮兵火力支援,轻步兵炮是承担这一任务最合适的武器装备。
1927年莱茵金属-博尔西格公司开始着手研发75毫米口径轻步兵炮,1932年服役,一般称为7.5-cm leIG 18型步兵炮。该款炮是二战德军主力步兵炮,产量达1万2千门。
第一批该型火炮配备木制轮子,后来型号则换成配橡胶轮胎金属轮,以适应摩托化行军。该炮动作可靠,结构坚固,不过由于炮管较短所以射程也不远。leIG 18除破片弹外还配备有空心装药破甲弹,具备一定反装甲能力。
该款火炮的榴弹有五种装药,装药最多的5号装药,弹重5.5公斤,装570克TNT,最大射程3550米。与日本的九二式相比,威力相当,但是射程更远,也更重(400公斤)。该炮可以分解成为六部分,由骡马进行驮运,还可以进一步分解成为10部分,由人工背运,最重的部件为75千克。这门炮更适合骡马拖曳或驮运,由人工搬运的话对于士兵来说就相当重了。
国军德械师装备的leIG18型75毫米步兵炮
1930年代中德军事合作期间,德国卖给中国60门该款火炮,从历史图片看大多是早期的骡马拖曳型的木轮。但是奇怪的是南京理工大学博物馆陈列的却是后期型号的橡胶轮胎,不知是怎么来到中国。
这款炮外观挺可爱,最有辨识度的是它的波浪形炮盾,以及几乎看不到的短粗炮管。
德国莱茵金属(Rheinmetall)75毫米 IG L/13步兵炮
三十年代中期,莱茵金属又推出了一款步兵炮,准备用来替换leIG 18,只生产了少量。然而,德国军方经测评后并未决定采用这款炮。这款炮说到根上其实就是哈以哈步兵炮的改进型,莱茵金属这个奸商见骗不过德国国防军,于是就将此炮卖到中国,谎称是leIG 18步兵炮的山炮型。
该炮可以说是结合哈以哈HIH和leIG 18两款步兵炮的混合型,炮弹药筒也有五种不同装药,最大射程提高到5100米,亦可分解为十个部分由士兵人工搬运。
该炮的重榴弹弹重6.5公斤,与博福斯山炮弹相同,可能是同一弹头,可以与博福斯共用一种弹丸。中国进口的M1922型75博福斯山炮弹重6.5千克内置700多克TNT,威力要比日本的九二步兵炮大不少。
国民党虽然花了山炮的价钱买来了步兵炮,不过一直到日本投降前还在使用,在1945年的雪峰山会战期间仍有这款炮的使用记录。
法国施耐德(Schneider)SEL 75/47毫米步兵炮
日本的武器大多是仿制法国,比如歪把子机枪、九二重机枪等等。而国民党选择制式兵器时则多陷于派系和利益之争。
法国之前的殖民地超过英国,就是到了二战前,法国也是第二大殖民帝国。英国的重点在海上,因而英制的陆上装备很一般。德国没有那么多殖民地(一战后连殖民地也没了),关注点在欧洲争霸,因而德国的兵工厂更多的是考虑在西欧平原作战,参考的是西欧的地形和道路条件。德械虽然精密,但是德制火炮过重,就连在苏联的广阔平原上德制武器都运输不便,更别提适宜中国的复杂地形和落后的道路条件了。相对来说,法国更重视殖民地利益,其设计的武器不仅要考虑欧洲,也要考虑非洲和东南亚的地形条件,所以法械一般比较轻便,地形的通过能力好。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列强们的武器中法式装备最适合中国和亚洲的具体情况,这就是日本主要选择仿制法制装备,而中国各地的军阀们也多青睐法械的原因。
最初,国民党的兵工署东北系有较大的发言权,因而,不仅机枪、步兵炮准备选法制,就连野炮榴弹炮也打算选法制。但是在谈判时,法国相当傲慢,不仅价格上漫天要价,也不接受易货贸易,只要现金,且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种。
三十年代初,美国打起了白银战争,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让本就缺乏外汇的国民政府雪上加霜。最终,除了云南、广西、广东和东北的奉系军阀买了些轻武器外,步兵炮方面也只是由广东的陈济棠买了50多门施耐德75/47毫米双口径步兵炮,陈济棠被蒋介石搞下野后,尾款也由南京政府支付。
国民党中央军方面更青睐的是德系装备,随着俞大维在兵工署掌权,以及希特勒德国同意以易货贸易方式开展中德军事合作,中法军事合作戛然而止。待到日军侵占广州后,感受到威胁的法国又主动找到国民党,提出武装50万国民党军,条件是帮助其守卫印度支那。但是不久德军进攻法国,法国投降了。因而抗战爆发后,中国只从法国私下买来些轻机枪。
日军缴获的施耐德75毫米步兵炮
施耐德SEL轻型步兵炮堪称火炮设计领域的典范之作。该款炮配75毫米口径炮管时作战重量350公斤(47毫米口径炮管时重量361公斤),除了用一匹骡马或者士兵进行拖曳,也可分解成4部分,每部分含驮具重量约为100公斤,非常适合由骡马进行驮运。该炮还可以进一步分解成为11部分(中国进口的是双炮管,可分解为12部分),最重的才35公斤,非常适合半骡马化和人力化为主的军队。
对比一下几款步兵炮分解以后的最大重量,哈以哈步兵炮56公斤,日本九二步兵炮46公斤,施耐德步兵炮35公斤。法国的施耐德炮无疑优势明显。
施耐德SEL轻型步兵炮虽然重量轻,但威力不弱。75毫米口径步兵炮炮弹弹重4.5公斤,内置1.05千克TNT,杀伤半径25米,完爆日本92式步兵炮的22米的杀伤半径,同时采用可变装药,最大装药时炮口初速300米/秒,最大射程6000米,最小装药炮口初速180米/秒,射程2600米,配合60度的最高仰角就是一款优秀的榴弹炮。47毫米口径步兵炮,破甲能力优秀,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30毫米装甲,对付正面25毫米装甲的日本97式以下中轻型坦克毫无压力。
从各项技战术指标来看,难怪施耐德步兵炮受到了中国炮兵的欢迎。但是有意思的是,这么一款优秀的火炮并未被法军看中。原因有二,其一是法国的兴趣在修马奇诺防线,而步兵炮则是伴随步兵突破的轻便火炮,这与法军注重防守的思想格格不入;其二是法军手里还拥有一战时海量的M1916步兵炮和M1897式75毫米山炮,法军认为用这些炮在马奇诺防线防守足够了,不想再花钱了。
由于法国投降,而中国又不能生产炮弹,导致炮弹越打越少。在1944年的衡阳会战中,曾有该炮出战记录,这种能背上山的火炮给中国军队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
瑞典博福斯(Bofors)37/81毫米双口径步兵炮
法国施耐德轻型步兵炮便于人力机动,但是采用箱式炮架,水平射击范围太窄,德国莱茵金属步兵炮采用开脚式炮架,水平射击范围大增,但是分解后太重,不利于人力机动。两款炮各有优缺点,而博福斯37/81毫米双口径步兵炮则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同莱茵金属一样,德国军工巨头克虏伯也采取曲线策略,入股博福斯公司,研发出多款双口径步兵炮。1928年博福斯研发出47/75毫米步兵炮,并积极向泰国推销,然而泰国对此不感兴趣。1932年,博福斯又将其改进成37/81毫米步兵炮积极向中国推销,1933年中国购买了13门这种火炮,一门是兵工署用来测评,发现性能很好,正准备购买,结果国舅宋子文先订购12门武装其税警团。
瑞典博福斯兵工厂内准备出口中国的37/81毫米双口径步兵炮
博福斯炮高低射界为-8度——80度,最大仰角射击时能打出迫击炮效果,最大射程达6000米,远高于日本九二步兵炮,与法国施耐德看齐。火炮全重450公斤,可以分解为6部分由骡马驮载,每部分重量约90多公斤,也可继续分解为12部分,最重部分38公斤。
博福斯步兵炮性能优良,且博福斯曾表示只要中国进口一定数量的步兵炮,他们愿意出售火炮生产线和炮弹生产线。然而,国民党买办集团却没有想着如何实现火炮国产化。总共也只买了这十几门。
这里面的主要原因除了国民党买办阶级的属性外,还有其方方面面的利益纠葛。克虏伯自从在1933年退出博福斯后,德国军事顾问就开始诋毁非德制武器包括博福斯炮,而德粉俞大维又与德国顾问相勾结,规定凡不经过德国军事顾问和兵工署共同定夺购买的武器,军政部不安排其提货。
可耻的一幕出现了,兵工署的这项规定是拦不住国民党内像宋子文、孔祥熙那样的高官,这些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军火,拿到回扣后就撒手不管了,结果一边是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前线将士急需武器,而另一边则是在港口存放着大量无人提货的军火。到了最后,都被日本人缴了去。
日军缴获的博福斯步兵炮
12门博福斯步兵炮出师未捷,全部被日军缴获,日军将此炮称为“ボフォース二炮身歩兵砲”。宋子文和俞大维认为博福斯步兵炮全部被俘虏太丢脸,对他们自身不利,以后他们自己也不再提,其他也没人敢追究此事。
捷克斯科达(SKODA)BA-1/AB-1 型37/70毫米步兵炮
一战时,斯科达(SKODA)公司率先为奥匈帝国研发了M1915式37毫米步兵炮,这种轻便火炮在战斗中非常有效,之后步兵炮开始在世界流行开来。
奥匈帝国解体后,其大部分工业被捷克继承,其中就包括斯科达公司。1932年,斯科达研发的BA-1/AB-1型37/70毫米步兵炮定型,此时日本侵华步伐正在加快,国民政府也在全世界海选步兵炮(也包括其他武器)。斯科达公司积极推销,兵工署决定先购买一门BA-1/AB-1型37/70毫米步兵炮进行测评。
斯科达BA-1型37毫米步兵炮
斯科达AB-1型70毫米步兵炮
这款炮其他方面都还好,特别是重量轻,全炮重才185/167公斤(37/70毫米),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射程和威力,其70毫米炮最大射程才2500米,射程和威力均低于日本的九二步兵炮,37毫米炮的威力也不如日本的九四式反坦克炮,难以击穿日本97式坦克装甲。因而,买了一门炮测评后就没有然后了。
英国维克斯——阿姆斯特朗(Vickers-Armstrongs)双口径步兵炮
大英帝国以海军立国,其军舰不错,但是陆军武器却是很一般。不过,英国军工巨头维克斯公司对步兵炮的研发仍然很感兴趣,并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初研发出多款双口径步兵炮,其中比较有名气的是44/60毫米双口径步兵炮和25/70毫米步兵炮。南京国民政府分别购买了少量进行测评,发现其性能平庸,于是就没有继续采购。
英国维克斯44/60毫米双口径步兵炮
此外,国民政府还进口过莱茵金属(Rheinmetall)——HIH- Siderius 的65/37毫米步兵炮。由于威力弱于HIH75毫米步兵炮,国民政府购买量不多。
抗战爆发前,南京国民政府进口了不少步兵炮,世界各国的步兵炮几乎都能在中国见到,生产厂家既有知名军火巨头也有不知名的小兵工厂,不少步兵炮的性能在日本九二步兵炮之上。
整体上,从机动、射界、射程、炮弹威力等各方面指标综合比较,性能明显超越日本九二步兵炮的有法国施耐德步兵炮和瑞典博福斯步兵炮,而此两款炮中国进口却不多。
国民党政府的最大问题是其从根上的买办思维,奉行造不如买,从不认真发展民族军工业。结果,购买来的步兵炮各种类型口径都有,零件弹药各不相同,造成后勤混乱。整个抗战期间,中国生产的身管火炮仅有94门37毫米平射炮和4门20毫米高射炮,而生产这些炮的还是军阀陈济棠建立的扈江制炮厂。
由于英美法列强在抗战前期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而希特勒德国又与日本结盟,导致中国断了外购武器来源。随着进口火炮和炮弹的消耗,而国内又不能很好的补充和生产,导致战力下降,抗日英烈们只能用血肉之躯抵抗侵略,中国抗战进入最危险阶段。
上一篇:楼市又有大利好!
下一篇:集合竞价抛压和承接解析 (二)